(一)陶范与石范
在青铜器铸造中,有用陶范、石范制成的印模进行翻铸。此外加上边栏,.那就是一方动物纹饰的图像印章。
《尊古斋集印》(黄浚编录)、《宾虹藏古玺印》中的兽面印,与湖北盘龙城商代遗址出土的肄铜 上的纹饰及陕西扶风出土铜器商尊的纹饰极为相似。
《尊古斋集印》中的龙印,与商代铜器纹饰,其形状、结构,用线等如同出于一人之手。
《尊古斋集印》中另一方鸟纹印,也与陕西扶凤出土的钏上鸟纹、商十三年痪壶上纹饰和商周铜器上圆形图纹,其造型与处理格局都非常近似。
从以上情况看,印章是由陶器的陶拍、几何形印模,以至青铜器铸造时的陶制纹饰印模衍化而来的。 由于当时铜大量生产,为了避免一次制模的损失,于是在此基础上,另外再做些铜或泥制的纹饰(也可能有少量文字模产生)的小模,当作再制时的参考物,或是作为母范。这样就可节省再印模的时间和精力, 同时可以在一个或多个器物上,连续使用,这样便提高了生产的效率。也有可能将一些比较细致的小块废品,如铜片,当作饰物或欣赏品;也可能将一模多件的样品,带到另一地方使用,这就意味着传播。为了使用或携带的方便,便在纹饰模的顶面,加了一个带孔的柄或穿,这样的陶拍便是带钮印章的雏形。在《尊古斋集印》中所收录的几方铜器花纹印章,从印体到印钮更为全备。这也正可说是商代早期的图像印章了 还有一种蜡范,即以蜡作原料,作成铜器的模型。(这是在春秋时代产生的一种方法,待在春秋战国一章中再作说明。
1.陶范
陶范制作较石范简单,易刻,其型、纹更为细致,因此使用也较多。商代青铜器前期的装饰纹样,多 是直接雕刻在陶模的壁上;晚期往往在模壁上还另加泥片,再进行雕刻,因而产生浅浮雕的效果。
在郑州南关外’,曾发现大规模商代炼铜遗址,面积有l 000多平方米,遗址中有不少坩埚残骸、红烧 土、炼渣、木炭和上千块陶范。l959—1960年在安阳也发现殷代炼铜遗址,面积有10000平方米以上,超 过南关十倍,出土陶范达三四千块。在安阳妇好墓出土较多的铜觚,共用内外范8块铸成。而铭 文则是另制阳文范一块,嵌在圈足内范上。这种单独的铭文范,也可说是一颗单独的印章了。在郑州二里 冈出土的商代陶器兽面纹的纹饰,可见商代陶范制作与翻铸水平之高了。
2.石范 ’
江西清江吴城第二期文化层出土的青铜器,相当于商代后期,有鼎、珲、戈、矛、镞、刀等,形制多与中原相近,但其纹饰作风又具地方特色。又出土了大量铸造青铜器的石范铸型,有锛范、矛范、钺范、刀范、镞范、戈范、车马饰范等。
3.字范
殷晚期青铜器上铭辞,多在造型上刻阴文篆体,后翻范成阳文,合范铸器成阴文。开始时字数较少, 多在器腹内,阴文平槽。如在山西石旌介村商墓出土的铜器中的卣、爵等盖内,或錾内腹壁上,有“贝"、“邑’’等图形或文字。